采用分步脱溶策略实现在硬碳负极中的高速率和超稳定的钠存储
【图片及图注】
图1. (A和B) 纯醚电解质(A)和预脱溶电解质(B)中脱溶和Na+通过SEI传输的动力学比较. (C) 分步脱溶过程示意图。
图2. (A)电解质浓度与配位PF6-的关系. (B和C) Na|hard carbon电池的Nyquist图 在1 M原始状态下的NaPF6-G2电解质(B)和预溶电解质(C). (D)在不同温度下相应的Arrhenius图. (E和F)原始1 M NaPF6-G2电解质(E)和预溶电解质(F)在不同扫描速率下的CV曲线. (G)使用1 M NaPF6-G2电解质和预溶电解质的电池b值的拟合结果。
图3. (A) 在1 M NaPF6-EC/DEC电解质和预脱溶电解质中,不同电流密度下的速率能力. (B) 两种电解质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曲线. (C) 1 M NaPF6-G2和预溶电解质中不同电流密度下的速率能力. (D) 预溶电解质中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曲线. (E) 预溶电解质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平台容量和斜率容量的统计结果. (F) 不同电流密度下平台和斜坡的容量保留率。
图4. (A) 在1 M NaPF6-G2电解质中经过100次循环后的硬碳TEM图 (图A中的粉色矩形对应图B中的厚度剖面;图A和图C中的白色虚线用于区分SEI和硬碳);(B) 对应的SEI厚度剖面. (C) 硬碳在预脱溶电解质中经过100次循环后的TEM图像(图C中的蓝色矩形对应图D中的厚度剖面). (D) 对应的SEI厚度剖面. (E) 不同Ar+刻蚀时间后SEI成分的原子浓度百分比. (F和G) 预溶电解质(F)和1 M NaPF6-G2电解质(G)在不同刻蚀时间下SEI形成的NaF信号变化. (H和J) 从1 M NaPF6-G2电解质(H)和预脱溶电解质(J)中收集的循环硬碳的C 1s深度剖面(图H和J中的黑色矩形表示有机组分). (I和K) C 1s拟合结果在蚀刻时间为50 s时,在1 M NaPF6-G2电解质(I)和预溶电解质(K)中. (L和M) NaPF6-G2电解液(L)和预溶电解液(K)中循环硬碳的Na 1s峰分布. 图H、J、L和M中的黑色虚线表示峰值偏移. (N) Na 1s峰位置比较.
图5. (A和D) 从1 M NaPF6-G2电解质中获得的硬碳AFM图(A)和预溶电解质(D). (B和E) 对应的弹性模量二维图. (C和F) 在1 M NaPF6-G2电解质(C)和预溶电解质(F)中形成SEI的选定位点的力-位移代表曲线。
图6. (A - D) 0.2 A g-1 (A)和0.5 A g-1 (C)的长期循环性能和相应的充放电曲线(B和D). (E) 1 A g-1电流密度下的长期循环性能. (F和G) 预溶电解液(F)和1 M NaPF6-G2电解液(G)中平台容量比随循环次数的变化. (H) 使用预溶电解液的Na|Hard Carbon电池在不同循环次数后的Nyquist图. (I) 使用预脱溶电解质的硬碳负极的稳定性和循环数与以往文献报道的数据对比。
文献来源: Step-by-step desolvation enables high-rate and ultra-stable sodium storage in hard carbon anodes. PNAS 2022, 119, 40 e2210203119.